在西安医学院附属汉江医院离退休干部队伍中有这样一位老同志,他已年过七旬,见证了汉江医院的发展历程,退休后仍然发挥着余热,教导年轻人,做好退休人员的服务……他就是汉江医院原党群办主任周绍泰。
周绍泰,男,汉族,198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离退休党支部纪检宣传委员。“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是他的人生诺言。作为一名入党38年的退休党员,他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做到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吃大苦、流大汗、为医院建设添砖加瓦
他是1971年进院的,当初的他只有20岁,进院时医院正在搞基建,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时候不论是院领导还是普通职工,进院报到后大家都是搬运工。每天早上,他们41名知青都要在刚建好的门诊部门前集合,由时任筹建汉江职工医院领导小组的书记袁英柱给他们安排当天的卸车任务,车一到医院,大家都一拥而上,齐心协力的将医院解放牌大卡车拉的施工用的砖、水泥、沙子进行搬运、卸车。由于工作量大,每隔几天他们就必须换一双帆布手套,大家总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早日建成医院,为本系统厂矿职工家属和周边的百姓服务。
立足本院,走自己培养专用技术人员队伍的道路
医院建院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1966年文革开始,高校停止招生,1977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才恢复高考,在此期间,没有医护专业的学生可以分配。医院当初的专业技术队伍除了医生队伍人员充足外,护士仅有十几名,医技人员也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运转。为了解决这个燃眉之急,医院从他们进院的41名知青中选派了36名分批到西安西郊职工医院去培训学习护士、医技岗位专业技术知识,学成后回院充实到各科室护士、医技岗位,使医院的工作走上了正式的轨道。
一专多能,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
为了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医院开诊后,时任领导班子提出了“一专多能”的口号,鼓励职工走“一专多能”的道路。他进院后是后勤的一名水暖工,除了本职工作外,先后学会了开车、放射科拍片、洗片等技师的工作。那时的医院地处偏僻之地,职工食堂的菜每天清晨都要到汉中蔬菜公司去拉。他经常是天还没有亮就开着医院的武汉嘎斯车去汉中买菜,回到医院吃完早饭后到放射科拍片子、洗片子,下午又去干自己水暖工的工作,像他这样的事例还很多。正是医院提出的走“一专多能”的道路,使医院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创业时期。
他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个师傅和两位书记。
印象最深的三个师傅
第一位师傅是他的水暖工师傅田冠勇,早年毕业于安徽合肥化工学院,是一名大学本科生, 1968年下放到汉江机床厂基建科劳动,干的是水暖工工作,建院时被安排到医院协助施工单位五局四公司安装医院的上下水,一共带了包含他在内的4个徒弟。田师傅为人随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爬高上低,重活脏活抢着干,当初老医院的上下水都是他带着他们干的。他不但教他们学安装技术,还教他们做人,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记得当初分配他们4名知青当水暖工,大家还是有活思想的。他们一共进院了41名知青,只有5名分配到了后勤(4名水暖工1名食堂管理员),其余36名都分配到了医疗岗位,当看到其他人穿上洁白的白大褂在不同的医疗岗上工作,而他们只能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拿着笨重的管钳趴在地沟里干活,修厕所、捅下水道,大家心里头都不是滋味,因此有的徒弟闹起了情绪。在他的帮助教育下,大家渐渐的都放下了思想包袱,他当时还被评为优秀团员,代表医院出席了汉江机床厂的团员表彰大会,做了一篇标题为“革命工作,样样光荣”的发言。第二位是他学开车的师傅张大华,他是一位复原转业军人,在部队是汽车连的一名连级干部,建国初期,他曽出生入死,参加过剿匪。为了响应医院“一专多能”的号召,他一边教他们学开车,一边带领他们到汉中四号信箱拉砖,到勉县黄沙河坝拉沙子,而且每次卸车他都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边带领他们干,他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司机队伍,解决了建院期间司机总量不足的困难。第三位是他在放射科的师傅王鸿恩,他是广东中山医学院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放射科主任,医院第一届的工会主席。为了响应医院“一专多能”的号召,教会没有任何专业技术知识的他们,王鸿恩医生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定的时间给他们上理论课,还定期带领他们到病房结合具体病例耐心讲解。在他的辛勤培养下,他们这些没有医疗专业学历,对医学一窍不通的知青逐渐掌握了拍片洗片等医技方面的技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医院开诊后的医技工作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印象最深的两位书记
一位是筹建汉江职工医院领导小组的吴云起书记(那时医院没有党委是党支部,医院党组织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党政机构时期建立起来的,由于是新建单位,而且是由汉江机床厂负责筹建的,因此医院党的组织关系隶属汉江机床厂党委),吴书记是当时医院的一把手,原来是汉江工具长的一名副厂长,他为医院的建设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家住在汉江工具厂,每天早上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到医院上班,他为了争取资金搞医院基本建设,背着一个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黄色帆布包(文革时流行的一种挎包),袋子里装一些干粮,去省城主管部门要钱。当时要钱比较困难,主管局下属单位很多,他通过软磨硬泡,给医院争取到了好几笔资金。记得有一次他们安装一条下水管道,医院的水泥用完了,当时离完工就差一点点水泥,他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二天早上上班就从汉江工具厂用自行车驮回了半袋水泥,保证了施工按期完工。另一位是汉江职工医院第一届党委书记杨成保,是一名老干部,他给全院职工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离休后离而不休,当了一名义务绿化工。他看到医院基础设施陈旧、医院院内绿化环境差的情况后,离休以后就主动找后勤的领导提出干医院的绿化工作,当一名绿化工。这位书记调到医院之前曾经是汉江机床铸锻件厂的副厂长,当初这个厂基建科有一个绿化班,绿化班有个花房,他经常到这个绿化班和花房为医院购进一些小树苗和花草,栽种在医院的房前屋后。他身体力行,挥汗如雨,抡起这锄头和一名姓周的临时工两个人一起干。医院老职工都记得他在医院一进大门的空地上处修建了一个大花园,种植了一大片菊花,称为菊花园,是当初医院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他的先进事迹曽被陕西省机械局老干处编入到省机械系统老干部发挥余热汇编录里,号召全系统职工学习他这种艰苦奋斗忘我的奉献精神。
他从1971年进院到2011年退休,在医院整整工作了四十年,亲身经历了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发展过程。退休后,他担起了退休支部书记,还曾被医院返聘,为医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他的带领下,离退休党支部的组织体系逐渐完善,逐步建立了网上党支部、网上党课、网上收缴党费,同时根据老党员的自身情况组织了红色教育、合唱比赛等活动,真正做到了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50多年过去,青春已逝,从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两鬓斑白的老人,一条一条记录人生的皱纹,隐藏着岁月留下的答案。可是,面对时间,像他一样见证着医院发展的汉医人也因为奋斗留下了美丽,那火热的美丽心灵,那美丽而充实的人生。